郡堂宗祠

郡堂宗祠

发布:佘定虹 发布时间:2019-11-03 浏览次数:5,206次

转载资料

  • 佘氏郡

中国夏商周时间,“姓”与“氏”合二为一 。
一个家族在获得姓氏之后,便开始繁衍发展。由于各种原因,同一姓氏的人不可能始终居住在同一地方,而居住在不同地方的同一姓氏的人,由于政治、经济、文化等各方面的原因,其社会地位也不可能完全一样。秦朝的时候,郡县制正式建立。清代钱大昕在《十驾斋养新录.群望》中说:“自魏晋以门第取士,单寒之家,屏弃不齿,而士大夫始以郡望自矜。”故而魏晋唐隋时期,那些地位比较高的人为表示自己这一支高于其他地区的同姓人,便在自己的姓氏前加上所居住的地区(郡、县),这样就有了郡望。如陇西李氏,即居住在陇西郡(今甘肃天水一带)的李姓人;又如汝南周氏,即居住在汝南郡(今河南上蔡一带)的周姓人。

“郡望”,就是“郡县”与“望”的合称。“郡县”是一种行政区划,“望”是名门望族。“郡望”,就是“郡县”中为众人所仰望的显贵家族。

根据目前我们看到的全国各地的佘氏族谱及有关史志资料,我们得知,魏晋唐隋时期,佘氏的郡望主要有三个:
1、雁门(属今山西)
佘氏的郡望最早、最突出的就是:雁门(属今山西)。

雁门郡,战国时赵武灵王置,秦时治所在善无,今山西代州宁武之北部、及朔平南部、大同东部北部皆其境。汉亦为雁门郡,治善无,在今山西右玉县南,辖:善无、沃阳、中陵、阴馆、楼烦、武州、剧阳、崞、平城、马邑、疆阴等县。后汉移郡治阴馆,在今山西代县西北。三国魏移治广武,在今代县西十五里。后魏移治古上馆城,即今代县治。隋开皇初废郡为代州,大业初复置。唐时多次废置,宋时称代州雁门郡,金时废郡。

湖南康熙年间《邵陵太平佘氏族谱》在“邵陵佘氏得姓源流考”中记载:佘氏源于“人皇支裔”,“受姓固久矣,派出于山西代州之雁门”,唐代“朝奉公为今太平佘氏鼻祖,方来自雁门”;湖南邵陵道光年间续修的《佘氏族谱》序中云:“佘氏之兴至雁门始”。贵州《黔湄佘氏族谱》在“黔湄佘氏世系”中亦称佘氏源于“人皇支裔”,夏后氏时,佘氏先祖“失官居于北方戌狄之间(即今之内蒙古大佘太、小佘太一带)”,“合人示为佘”,“至周时始南迁,初到山西代州雁门关,子孙繁衍至盛,遂立雁门为郡”;贵州遵义凤冈天桥《佘氏族谱》的“佘氏木本水源”则云:“我佘氏源出山西雁门”。
广东阳江《佘氏族谱》在“佘氏肇姓南迁考”中以余讽为始祖,东晋明帝赐都尉余讽“姓为佘氏,更名顽”,顽“生子昭元”,“历官至镇海大将军,以功赐雁门为郡”。《雁门佘氏宗谱》第一册“重修宗谱序”亦云:“稽我佘氏,乃夏禹季子余侯之裔。历商周秦汉至东晋,雁门郡都尉余讽功勋卓越,闻望日隆,明帝太宁三年乙酉赐改佘氏。是讽公为佘氏得姓始祖。” 安徽《五松佘氏重修族谱序》中则以西晋余昭元为始祖,云:“铜陵佘氏者,自西晋昭元公为镇海大将军,勅赐雁门姓易余为佘。”

湖北蒲圻佘氏宗谱铜陵堂镌:一世昶公,伯高之子,封为佘令郡(即雁门)将军后以佘为姓。《江西修水佘氏源流》亦记载:在“群望”时兴的“魏晋”之前的夏商之际,佘氏先祖“佘昶”,即已镇守雁门,被“封为佘令将军”,雁门被称为“佘令郡”。

从上可知,北宋以前,无论是“合人示为佘”姓者、“余改佘”姓者 ,还是“伯高之子封为佘令郡将军后以佘为姓”者,都在不同时期以“雁门”为郡望,即如:《广东通志》云“佘望出雁门”,和《安徽古歙严镇佘氏本宗图谱》记载“佘姓望雁门”。

那么,北宋以后流徒在神州各地的佘氏支派,无论他们是否直接从“雁门”迁出,自然也大都以自己的祖先郡望“雁门”为荣,故有“天下佘氏宗雁门”之说。

2、新郑(属今河南)

新郑,即今河南新郑市。公元前806年,周宣王封弟弟姬友于郑(今陕西华县),曰郑桓公,此郑建国之始。东周初郑武公迁都河南,曰新郑(今河南新郑,距郑州市三十八公里),以别于原陕西省之郑地。秦置新郑县,又分置苑陵县,同属河南郡。晋省新郑入苑陵郡地。隋朝开皇十六年(丙辰,公元596年)复置新郑县,隋朝大业初年(乙丑,公元605年)省苑陵入新郑,后不复变。唐、宋诸朝以来或属郑州、或属开封府、或属钧州,时有变动。

新郑,在中国历史上没有作为郡设置过,而是郡下的“县”设置。但出自新郑的佘氏望族一般都将其作为重要的郡望之一。

贵州《黔湄佘氏族谱》在“黔湄佘氏世系”中记载:“唐时有河南之新郑郡”;贵州遵义凤冈天桥《佘氏族谱》的“佘氏木本水源”则云:“我佘氏源出山西雁门”,“初迁河南郑州(新郑郡)”。

湖南康熙年间《邵陵太平佘氏族谱》在“邵陵佘氏得姓源流考”中记载:佘氏“流衍日广,其在金陵地则谱于华亭新安者最著,在中州则陈留新郑特盛,在楚地则富川有之,高成有之,零阳诸邑亦有之,而吾族则演于资阳者也”。湖南邵陵道光年间续修的《佘氏族谱》序中云:佘氏“大嗣后派衍铜陵”后,“又衍为新郑”。
3、铜陵(属今安徽)

铜陵,作为县设置,中国古代有两个。

一个在今广东。隋开皇十年(590年),龙潭县改称铜陵县(县治迁至今广东阳春市石望镇),属端州。唐武德四年(621年)铜陵县属勤州,武德五年(622年)撤销勤州,铜陵县属春州。万岁通天二年(697年)恢复勤州,铜陵县属之。长安二年(702年)又撤勤州,铜陵县改属春州。开元十八年(730年),又复置勤州,铜陵县又属之。天宝元年(742年),勤州为云浮郡。铜陵县属之,乾元元年(758年),云浮郡复勤州,铜陵为州治。宋开宝五年(972年)撤销勤州,铜陵县改属春州。大中祥符九年(1016年),撤销春州,铜陵县改属新州。天禧四年(1020年),再复春州,铜陵县属之。宋熙宁六年(1073年)铜陵县并入阳春县。此后广东再无铜陵县设置。

另一个在今安徽。南唐保大九年(951年),改旧义安县为铜陵县,县冶移于江浒(即古铜官镇),属升州。宋,属江东路池州。元,属江南道池州路。无末陈友谅部将赵普胜克县城,邑令陶起祖迁县治于顺安。明,属池州府。明初邑令时守道复迁县治于五松镇(今五松镇)。清,属池州府。民国元年(1912年),直属安徽省。民国3年6月属安徽省芜湖道。民国21年(1932年)10月,属第二专区。民国27年(1938年)8月6日改属第八专署。1949年4月21日铜陵县解放,县城为江南解放第一城。5月13日属皖南行署池州专区。1952年2月4日改属皖北署安庆专区。1958年9月5日经国务院批准,撤铜陵县建制,并入铜官山,改名铜陵市。
佘氏郡望铜陵是指今安徽铜陵。

创修于光绪31年的湖北蒲圻《佘氏宗谱》,溯源其一世祖昶公,为伯高之子,封为佘令郡将军后以佘为姓。26世福公战国时仕秦,有功封铜陵郡守。28世近公字有信仕秦为大将军战伐有功封铜陵侯。31世松公生于汉为河东太守转迁铜陵太守。54世五十四世壁(字联珠)忠诚辅国,徙征讨贼,屡建大功,帝嘉丕积,晋封为铜陵王。是以铜陵为郡望。江西南昌、修水佘氏自认为湖北蒲圻佘氏展转迁入,亦以铜陵为郡望。

湖南邵陵,贵州遵义、黔湄等地佘氏,溯祖源为人皇氏,也都以铜陵为郡望。贵州《黔湄佘氏族谱》在“黔湄佘氏世系”中记载:佘氏先祖“至周时始南迁,初到山西代州雁门关,子孙繁衍至盛,遂立雁门为郡”,“唐时有河南之新郑郡”,“安徽之铜陵郡”;湖南邵陵道光年间《佘氏族谱》序亦云:“佘氏之兴至雁门始”,“大嗣后派衍铜陵”。

唐末以后,由于“选官不问郡望,婚姻不分阀阅”,标榜郡望已失去了实际意义,于是郡望的含义发生了变化。从此以后,郡望演变为姓氏的一种标志,不管是不是居住在同一地区的人,都可以“言李必称陇西,言周必称汝南”,言佘必称雁门,而不必在意真正的居住地如何了。
(资料来源各地《佘氏族谱》等)

  • 佘氏堂号

唐末,姓氏“郡望”演变为姓氏标志之后,便出现了姓氏“堂号”。

姓氏堂号,是姓氏郡望的进一步分化和发展,是某一郡望中某一支房的称号。宋元时期,在某一姓氏中的某一支成为望族后,由于不断繁衍发展和迁徙的缘故,往往会进一步分化为许多不同的支房和系派。这些支房和系派的人与郡望不同的人一样,也会有贫富贵贱之分,为了加以区别,便在郡望之下出现了许多新的名号,称为堂号。

郡望往往可以作为堂号,但堂号却大都不能用作郡望,因为一个姓氏如一颗在大树,群望是其大树枝,而堂号则是大树枝下的小树枝。一个姓氏的堂号要比其郡望多得多。一姓的郡望只有几个或多至数十个,但堂号往往有数百甚至上千个之多。郡望在宋代以后就开始走向统一和固定,但堂号却随着宗族的发展,一直在不断的增加。

宋元时期,佘氏的堂号,主要是以其姓氏郡望地和支房声名显赫所在地取名,如:佘氏的雁门堂(山西雁门,湖南平江、望城等地佘氏用此堂号)、新郑堂(福建建瓯等地佘氏用此堂号)、铜陵堂(安徽铜陵、歙县、江西南昌、湖此咸宁、随州、湖南桃源等地佘族用此堂号);当然也有以某支房先祖一生的主要行述概括而名,如佘氏的聚义堂(江西修水、湖北咸宁等地佘族用此堂号)、敬爱堂(江西泰河、安徽漕川、湖南邵陵、桃源、重庆南岸、渝北、南川、四川遂宁、安岳、蓬溪、大英、大竹、贵州仁怀等地佘族用此堂号);还有义聚堂(湖北黄石、湖南望城、岳阳、重庆丰都、贵州雷山等佘族用此堂号)、燮理堂(湖北孝感等地佘族用此堂号)、鳌江堂(福建晋江等地佘族用此堂号)、敬慎堂(安徽桐城、舒城等地佘族用此堂号)、叙伦堂(安徽泾县等地佘族、树义堂(湖北咸宁等地佘族用此堂号)、且籣堂(贵州遵义桐梓等地佘族用此堂号)等。

宋元时期的佘氏堂号,最著名的是铜陵堂、敬爱堂的聚义堂。
铜陵堂

以铜陵为堂号的佘氏,主要是安徽、江西、湖北和湖南等地佘族。
湖北蒲圻,江西南昌、修水等地佘氏,溯源其一世祖为昶公。魏晋以来,他们以铜陵为郡望,后则以郡望为堂号,立祠为铜陵堂(《江西修水佘氏源流》)。创修于光绪31年的湖北蒲圻《佘氏宗谱》,就以“铜陵”为谱号。

安徽铜陵、湖南桃源等地佘氏,则溯源其受姓始祖为晋代佘顽或其子佘昭元,亦以雁门为郡望。他们以铜陵为堂号,是以其宋代先祖佘起的事迹而名。

1567年,安徽铜陵进士佘敬中(1526-1606)“五修”《五松佘氏族谱》溯源於晋代佘昭元,因昭受封雁门,遂以雁门为郡望,又按“一统志郡志”载“宋有义士佘起,聚千三百口始居铜陵”,而尊起公为铜邑一世祖,且以“铜陵”为堂号。

湖南桃源佘氏,亦溯源於晋代佘昭元,以“雁门”为郡望,以“铜陵”为堂号。2010年编修的桃源《佘氏宗祠志》中有篇文章,具体介绍铜陵堂是怎么来的?,说:“南宋王朝中后期,今安徽省铜陵市佘氏族人中有一位叫佘起的,他治家有方,家道殷实,人丁兴旺,全家一千三百余口人,不仅人才济济,而且五代同堂,没有分家,上上下下,长幼有序,敬老抚幼,和睦一致,听梆声开餐吃饭,从未出现差错混乱,成为当地名门望族。郡守据此情如实上奏朝庭为佘起请命。南宋皇帝(不知是否是宋度宗——赵禥,无史籍查考)得知后非常高兴,觉得一千三百余口为一家,实在了不起,于是圣谕:赐佘起的佘氏为铜陵堂。”

但定湘宗亲查1923年“九修”安徽《五松佘氏族谱》:“一世起公……子三:道本、道通、道立,立无传。二世长子道本,迁靖州。次子道通为迪功郎……子二:永昭、永成。三世长子永昭……子三:思信、思礼、思绍。次子永成,迁和州。四世长子思信,字仲义,无传。次子思礼……子五:逢、远、通、达、迁。因兵乱兄弟散处。三子思绍,无传。五世长子逢,居淮西宗阳。次子远,居马仁山,此起五世孙,独居铜陵,详后。三子通,居歙县岩溪。四子达,居径县赤土。五子迁,居芜湖石硊”。这说明“起公五世佘裔共14人,仅五人居铜陵马仁山,三人无传,六人外迁,第五世因兵乱兄弟散处”,不可能如桃源《佘氏宗祠志》所说,佘起是“五代同堂”,“一千三百余口”,而可能是佘起组识领导的“保家为国义军”有一千三百余人,既有佘起直系五代,亦有旁系佘氏宗亲,还可能有少数外姓义土,宛如“一家人”,如此“义聚千三百余口”,受到南宋皇帝褒奖比较顺理成章,敕赐“铜陵堂”才在情理之中。

敬爱堂

以“敬爱”为堂号的佘氏,主要是湖南邵东、新晃,贵州遵义、仁怀,江西泰河,重庆南岸、渝北、南川和四川遂宁、安岳、蓬溪、大英、大竹等地佘氏。他们大都是溯源为人皇氏之支裔或溯源至夏商之际的佘祖昶公的佘氏。

以“敬爱”为堂号的不只是佘氏,其他姓氏也有,其名大都取以家族兄弟“互敬互爱”。建于清代的广东大埔茶阳镇长治仁厚村的邹鲁祖居---敬爱堂和安徽省黟县西递村的胡氏敬爱堂,至今保存较为完好。安徽省黟县西递村的胡氏敬爱堂,原为明代胡氏十四世祖仕亨公之享堂,他的三个儿子为表示兄弟间互敬互爱,故将享堂改建成祠堂,取名“敬爱堂”。

湖南邵东《邵陵佘氏族谱》记载,其宗祠“敬爱堂”,最早建于清康熙年间,“二十世赞善必能公生三子:义宗、义泰、义臣。康熙三十一年壬申岁(1692年)先进老成,思源有血食不可斩,修老祠于罗围观(地址在今邵东县水东镇罗围村”;乾隆七年壬戌(1742年)重加增修,“前为道观,即罗围观,神佛所棲 。虽曰地居形胜,奈地方狭小,难增重式廊”;,另建新祠”;嘉庆三年戊午春(1798年)另建新祠(地址在今邵东县水东镇敬爱村大塘边)”,告成于嘉庆五年庚申冬(1800年)。该祠“大而堂序,皇如廊庑,气派恢宏”。但中华人民共和国建立后,改为敬爱小学,宗祠已毁坏无存。

佘氏“敬爱堂”其名的来由,湖南邵东佘氏认为是“同爱合敬”(邵陵康熙三修《佘氏族谱》刘兴佑所撰序言,说佘氏“仁之至也,同爱合敬立人之极,礼之隆也。伟哉,佘氏之为氏”);贵州黔湄佘氏认为是“君亲并重,忠孝传家”(贵州黔湄《佘氏族谱》云:“吾族本人皇之裔……至周时始南迁,初到山西代州雁门关,子孙繁衍至盛,遂立雁门为郡。复追思先人,君亲并重,忠孝传家,匾其庐曰:‘敬爱堂’”);贵州遵义佘氏则认为佘氏“敬爱”堂号是“皇封”的(贵州遵义《佘氏族谱》有一篇《佘氏宗祠—敬爱堂》,说“溯吾族始祖系皇系,尚有大夫以上之格,故有帝封‘敬爱堂’也”。

福建东山县康美镇城垵的佘氏,有“宗德堂”、“爱敬堂”和“振德堂”。其“爱敬堂”是否与“敬爱堂”的取名有关,就象“义聚堂”、“树义堂”与“聚义堂”取名密切相关一样,现在还不得而知。

聚义堂

江西南昌、修水和湖北蒲圻等地佘氏,除用“铜陵”堂号外,也用“聚义”(有的称“义聚”或“树义”)堂号。堂号的来由均为其宋代先祖佘起的事迹。

江西修水《佘氏族谱》载:“水有源木有根,寻根溯源,佘氏系出臬陶有处之代。得姓受氏,始自昶”,“昶乃伯高之子,公元前十一世纪前后,昶镇守佘令郡(雁门)”,昶为一世祖,至宋时七十七世起公(梦麟),“世居铜陵,一门义聚一千三百余口,子孙以科第显,御赐‘义世铜陵’匾额,遂以聚义为堂,后嗣达俸”。

湖南、湖北、贵州等地有些佘氏,也奉宋代佘起为其先祖,也以佘起事迹命名堂号,不过不叫“聚义堂”。如湖北黄石、咸宁,湖南望城、岳阳,重庆丰都,贵州雷山等地佘氏,以“义聚”为堂号;而湖北咸宁等地佘氏,则以“树义”为堂号。

湖南望城民国五修《佘氏族谱》序云:“吾族以义聚名堂”,是“以某人某事名堂,即将某人一生行述注明,俾后昆识其所”。然“自吾族以义聚名堂,谱修四届曾未注明前人”,“族中不尽读书子弟,设坐谈之,有他人询及汝族堂何名义聚,是汝族何人事故,势必缄默无词,顾左右而言他,如此而欲免籍谈,数典忘祖之讥得乎兹”特为补缺:“先是宋时有佘起者,铜陵人,为当代显宦”,“一门义聚千三百人,此名堂所由”。

湖北咸宁大幕《佘氏宗谱》“源流考”云:“溯夫我佘氏,始于受姓以来五代之末宋朝之初。称沙家者即佘家之近声。因生赐姓,胙土命氏,由来久矣。而其中之孝义,著于铜陵一家,敦仁厚之俗,科甲盛于炎宋,一时称冠冕之家,玉阶英华,居然文人雅致,题塔看花,不减学士风流。千口共食,几同留义之陈江州,累世同居亦如”,因而堂号“树义”,其“宗谱”即为“树义堂镌”。

(佘国纲编辑  资料来源:各地《佘氏族谱》等)

  • 佘氏宗祠

明清时期,姓氏继续繁衍发展,支派越来越多。为了祭祀祖先,各地佘氏纷纷修建宗祠(家庙),很多同时取有堂号,故统称“祠堂”。祠堂有总祠、支祠、分祠之分(大祠堂和小祠堂)。
清代民国以来,各地佘氏除了有同支派的公共祠堂祭祀祖先外,凡有财力建房的,均建有堂屋,设有神龛;有的还将自己的房屋取名为 “某某堂”。

中华人民共和国建立后的近五十年内,不仅没有新的祠堂出现,老的“祠堂”则有的被毁,有的改做他用。直到20世纪末,一些老“祠堂”才被修复重建,亦有个别修建房屋以自己的名字命名为“某某堂”的。

据广东《潮汕月浦佘氏族谱》记载,该地佘氏于明崇祯丙子(1636)年在月浦村,创建始迁祖曰量公《佘氏家庙》(孝思堂);继建六世祖《梅山公祠》(敦德堂);1767年建七世祖《平湖公祠》(绥成堂);1761年建九世祖《中谅公祠》(荐馨堂)、九世祖《中诚公祠》、十世祖《东松公祠》(思诚堂)、十世祖《桂峰公祠》(思源堂);1889年建11世祖《仰源公祠》(永思堂)、11世祖《仰祖宗祠》(崇先堂)、15世祖《赞东公祠》(树德堂)、15世祖《辅东公祠》(继述堂)、17世祖《赞仲公祠》(燕翼堂)、18世祖《迎自公祠》(世德堂)、19世祖《电美公祠》、20世祖《略祖公祠》(慎德堂)、21世祖《邦上公祠》(成德堂);1886年建22世祖《观察第》(怀恩堂);1854年建22世祖《蔚祖公祠》(敬爱堂)、22世祖《宗祖公祠》(志成堂);1866年建24世祖《克财公祠》(光裕堂)等。在一个村,修建20个佘氏公祠堂。

据湖南《邵陵太平佘氏族谱》记载:清康熙三十一年壬申岁(公元1692年),修老祠于罗围观(今邵东县水东镇罗围村)。清嘉庆三年戊午春(公元1798年),另建新祠敬爱堂(今邵东县水东镇敬爱村大塘边)。清道光六年(公元1862年),又有继述堂,建于毛坪里。此后,宗房人多,修有多处支祠,有大观堂(今水东镇小扶村);亮公祠(今水东镇中心村);大伦堂(今水东镇澄江村);五福堂(在今敬爱村);彰公祠(在今团山镇彰公山);敦墉堂(在今敬爱村);国公祠(在今文竹村);珍公祠(在今双泉村)、赞公祠(在今汪塘)等。

其他省市佘氏族谱也均有记载。各地佘氏宗祠林立。大多数宗祠都同时拥有堂号。

下面列举部分有比较完整资料佘氏宗祠:湖邵陵太平继述堂、安徽漕川佘氏祠堂、福建鳌江佘氏宗祠、湖北咸邑佘氏祠堂、珠海官塘嗜老佘公祠、汕头佘氏家庙、广东普宁述德堂、湖南桃源佘氏宗祠。

  1. 湖南郡陵太平继述堂

邵陵太平继述堂(俗称毛坪里),乃邵陵佘氏三十五世祖忠良公率长子云峰公、长孙东阁公建成于清道光六年(公元1826年)。堂名取自《中庸》“夫孝者,善继人之志,善述人之事”。

继述堂,后倚雷祖顶,面山临水,左青龙,右白虎,墈舆家(看风土先生)誉为金椅型风水宝地。堂屋设主、中、下三厅。

主厅高悬大匾“前灿斗南”,正中竖立精雕镂花神龛,供奉祖先,内书“佘氏历代先亲考妣之神位”十一字。神主昭穆有序,簋簠齐全。神龛前摆置一张龙头虎足长形香桌。厅顶中央悬六面六柱、雕龙刻凤、彩丝糊面神灯一盞,点亮时光照明灿。

中厅竖立四根合围粗圆柱,上两柱悬挂弧形黑底金字长幅楹联。主、中厅之间,有六扇“花格门叶子”隔开,关闭自如,门叶横梁上悬匾“畴范从心”。屏门打开,三进堂屋空间相通,展现一个两百多平方米的大厅,豁然开敞,成为一个公用的空间领域,平时举行祭祀仪式或为婚丧喜庆之用,灵活变幻,非常实用。堂屋中厅两边各置一条大、长红漆承凳,得体壮观。

堂屋上、中、下厅之间,天井规划有序安排,左右各有青石砌的天井,两天井间有麻石砌的方形雨台。由于堂屋中厅,是由四根大圆木柱直接支撑屋顶,故其空间高度相当于左右两侧正房的两倍(约两丈)。如屏门打开,整个堂屋的内部空间非常空阔,且内外空间相通。因此屋顶阳光照射充足,室内光线明亮,通风良好,排水畅通,行走方便。下厅则两柱支厦,上有戏楼,喜庆、佳节、祭祀时奏乐、看戏皆此。整个堂屋厅堂,雕梁画栋。所有设施,俱红漆金镏,可谓金碧辉煌。大门高敞,正对天狮——华峰,由精工巧匠琢磨青石制成。天门浮雕双龙戏珠,悬匾楷书“继述堂”三个镏金大字。两旁石礅三面雕刻麒麟、狮虎等。大门两侧立两大圆柱吉祥物,檐顶中悬天灯一盞。

堂屋正门两侧,各有半月形青石大拱门,左书“灵分湘岳”,右书“秀挹西南”。再靠两头有小拱门,左右各二。走进两大拱门,前见遊亭,后有官厅。官厅窗明几净,四壁山水图画,四厢墙体镂花棱格,为迎送嘉宾、叙宾议事之处。藏书楼上,其书汗牛充栋。当年,书房里,私塾高师,启迪蒙童,书声琅琅。遊亭四木柱矗立,轿型顶状,飞檐卷角,为颐养避嚣之处,两端各有小型花园,桃红柳绿,芳草秾艳。花园围墙两犄角,由一对泥塑雄狮镇守,煞似威武。继述堂共有正房32间,不含厢房杂屋。房房相连,廊廊相通,雨天不换鞋,雪日不着履。全屋内有青石砌铺的大、小天井16个,光照、通风良好。屋前有长44米、宽7米约308平方米的晒谷坪,亦称荷塘坪。坪前有长42米、宽25米约1000平方米的池塘,两端有石级深入池底,提水、洗物方便。池内四周瓜棚阵列,池畔岸柳如丝。鱼跃于池,莺鸣于柳,瓜花艳丽,果色斑斓。塘下梯田排列,错落有致,田园风光甚浓。毛坪里排上,土质良好,稻香产丰,荸荠萝卜,味道极佳,远近闻名。陇中水井,冬暖夏凉,甘甜可口,清澈见底,久旱不涸,天旱时,四邻村庄,皆来担水。屋前、屋后四角,另有四个渔塘。屋宇周围,曾有土围墙,围内有近百株古树,簇拥环抱。特别是左头古枫、右后边的古石檀树枝繁叶茂、覆盖盈亩,数人合抱不拢。在屋门前塘基上仰望,整个建筑正面,呈六个堆画花鸟动物的“人字垜”,堂屋两侧各呈三个堆画的“山字垜”,显得巍峨美观。继述堂其选址,建筑布局,内部空间的营造,外观造型,消防意识,以及文化功能,无不折射出传统文化的艺术魅力。整个建筑精巧玲珑,错落相连,井然有序,布局和谐,结构坚固。先辈精心设计,精心施工,令人惊叹。它是一座文化建筑,也是佘氏家族以至社会的珍贵文物。
继述堂又是一座典型的聚族而居的平民建筑。建筑形象朴素、清雅,亲切近人。毛坪里人祖祖辈辈以种植农作物为生活基础,聚族而居,和蔼一家,具有强烈的凝聚力和向心力。忙时从事农稼,闲时则享受天倫之乐,自由恬淡,古朴纯情。由于人丁兴旺,良太公后裔,后来有的在小水屋、醴泉堂、立三堂、湾沟村另建新居,有的外出谋生,但每逢春节、清明、端阳、中秋、“七月初九——十四祭祖日”,大都回到毛坪里团聚、欢乐、祭祀。

但1949年后,继述堂风光不再。特别是1958年大炼钢铁,在继述堂建了六个大高炉,三厅堂屋及厢房损坏严重,住户借住合塘垇,古树伐之代焦炭,历时半年,面目全非。1962年和1995年,曾两次修葺,初具原有规模。但仍未能恢复原貌。

  • 安徽漕川佘氏祠堂

安徽漕川佘氏始迁祖明获公,自明朝天顺元年(公元1457年)从皖新安岩寺迁至运漕定居,后人陆续入迁、繁衍、人丁逐渐增多,至清朝康熙年间,人口有数千之多。

康熙十年(公元1671年),国运昌盛,提倡修谱建祠。时任分居长佘宸等19族人发起成立社会,号召佘氏宗亲人人捐款,自三钱、二钱、一钱不等,积貯生息,以为建祠之资,虽出之无多,而积之自富,其善也。加上以社会,以族旧,以土地祠坐落上街,春秋两祭,兼于司会之家,以祀祖所得银两皆入会帐。之后,佘宁、佘与实、佘与宻,以及佘宾先后为族长,继续按会规行事。时任首事自鹏、自忠、京元、有溶、维翰、维璜皆极力相助,万象、达选、达遴,万偀以佐之。一时捐输者如:有汇、万禧、万衿、万顺等。自康熙十年起,整整用了二十年时间,乃尽推所蓄,以六百余金在运漕镇上大街买得张文义市面房产一处,作为祠基。公款不足,首事者俱有赔累。故家祠有其基,社会亦于此而止。

事贵有始,尤贵有终,无终则始随。于是,时为首事维璜、达选、万象、达遴、万偀为首,于康熙三十年复兴一会,名曰生日会,取其生生不息之意。一年十二月,凡至某诞辰,借杯酒、以言欢、讲大义、以睦族、捐银五钱或三钱入公生息,轮流掌管,加祠、屋房租、日积月累,到康熙四十年,积累五百余金。时任族长佘宾乃卜吉拆造,筹积建材。于康熙四十一年(公元1702年)三月十八日破土动工,至六月七日立柱上梁。至此,资金尚缺。于是族长佘宾、总理事维璜、万象、达遴、万亿、万楷、万权、万椿、万佐、万任、肇奎十人;分理事万顺、万偀、万机、呈祥、呈仁、之华六人;轮流催收者:有汇、万栋、呈智、呈信、呈岗、呈鼎、呈上七人又复兴乐输法筹款。自五钱,一两至十两,二十两直至五十两为止。用于门面、墙壁、廊房、通道,一切润色。于是祠堂告成,合成七进。捐输者按多寡名目刻碑告众。

祠堂建成后,尊祖、敬宗、宜家、保族、源流相通,可知一本之义,亲疏相迭,五世之仁。后世子孙世世守之。

祠堂内供奉遗像四幅:二十一世祖鄱阳令纳公  四十二世祖河南庐氏县玄吉公  四十五世祖鸿臚寺序班毓苓公 四十六世祖九江兵备道有灏公。

大门匾:佘氏宗祠。

大门对:罕侯绵世泽  都尉振家声。

大厅匾:敬爱堂;志在澄清;达尊(历阳太守董鸿图为毓苓公八十寿题);名祭天府(太史何应鳌为文贞公题);松筠劲節(安徽学政郑江为節孝雍孺人题);節高齐化(桐城张延璐为節孝许孺人题);有裨阴训(福建巡抚王恕为節孝张孺人题);欧柳懿範(和州傅臚陈延祥为節孝五十世张孺人题);松贞鹤算(浙江全省提督李长庚为節孝五十一世彭孺人题)。

大厅对:当年海嶽居迁夏塗山晋南昌宋时雁郡飞盖悬旌冉匕星驰千百载  今日花香座上都尉创太常继教授承先同宗合族源源派衍十三支(五十世裔孙寅立); 二千余年中自唐宋历元明余姓佘更叠向凤阙拜嘉光承宠锡,一十七传后由宗祖暨孙子佘姓余复谨守雁门遗嘱世定章程(嘉庆壬戌年立)。

神堂匾:六行先生(司空鲁之贞摘录,诏书为克明公补立)。

神堂对:食旧德于塗山支分源合

振新猷于漕水子翼孙谋。

以上为该地佘氏老谱所载资料。

该佘氏祠堂在中华人民共和国建立后,被他人占用。现损坏极其严重,特别是后半截随时有倒塌的危险。修复起来,难度极大,一是产权归属不明,二是占用者搬迁难,三是修复工程繁复、费用巨大。但政府重视,马鞍山市政府为“佘氏祠堂”立了碑,族人将团结一心、竭尽全力,多方运作,争取政府更多投资,将“佘氏祠堂”早日修复如初。

3、福建鳌江佘氏宗祠

鳌江佘氏宗祠位於福建省石狮市永宁镇港边村(不知是否即福建石狮市湖里区港前村塘边社佘氏祠堂?)。港边位于鳌城西南,比邻永宁卫城,与梅林隔水相望,因深沪湾海水环绕梅林半岛,港道潆洄,潮涨似海,潮落为江,故有“鳌江”之称。

鳌江佘氏宗祠,始建於清康煕五十二年,岁次癸已冬(1713年),系梅江公之十四世孙元初(字殿弘)为笃念先祖,报本追远,居室未成而先捐金数百倡建祠宇,使先祖之神主得以释奠,让子子孙孙不忘本源,追孝而祠荐。历经清光绪年间及公元一九四九年二次修葺,至二十世纪八十年代末,因年代久矣,濒临坍塌。

鳌江海内外族裔追思祖德,百年基业岂容废坠,报本源之志油然而生,克绍箕裘,慷慨解囊,随力以佐,旧宇全面拆卸并鸠工庀材,於公元一九九一年岁次辛未端月宗廟重建告成,壮观祠貌,焕然一新,上慰先灵,下励胄裔,尊祖敬宗,永矢弗谖。

该宗祠坐北朝南,背倚孤山,胸揽鳌海,气势恢宏,建筑面积352平方米,为二进中天井结构,内奉祀始祖梅江公(职授南京金吾卫指挥使,衔正三品)及各先祖之神主牌位。
宗祠有铭曰:私寓未成宗廟先建追本远

举族合力祖祠鼎新绍箕裘

宗祠楹联(摘选):

赐姓殿前昭晋代  大魁天下著宋时

前朝食邑千万户 此地开科第一家

三朝元老贤丞相 盖世文章旧侍郎

夏禹分封衣锦络绎开科第 东晋赐姓冕冠蝉联世宦家

讲经南阁盛世鸿恩承北阙 赐郡雁门圣朝骏马镇边疆

宋肇闽中闻望日隆簪缨奕叶播禹域  元基鳌里世荣彪焕瓜瓞绵延遍九州

  • 咸邑佘氏祠堂

咸邑佘裔在道光18年,开始筹集修祠堂资金,道光21年(1841)购买伊族废址一段,开始修建祠堂(当年德高公16世孙,候迭训导泰茂实甫曾撰《修祠堂记》)。可能道光26年丙午(1846)二修《咸邑佘谱》时落成。后在抗日战争时期被日本鬼子烧毁,“咸邑佘氏祠堂”只剩下一个石牌坊,现经咸邑佘裔尽力,将石牌坊上了保护漆。

  • 珠海官塘“嗜老佘公祠”

民国二十五年孟冬编撰的敦睦堂《雁门家乘》载:元至正十九年(1359年),原在香山县下恭都吉大村居住的佘氏迁居官塘(今属珠海,自始祖时泰公安居官塘后,在此繁衍生息,至2009年已有二十一代传人。佘姓是官塘大姓,村里有一条佘屋巷,有四座佘姓祖祠。“嗜老佘公祠”其中一座。

“嗜老佘公祠”是官塘村佘氏第四世祖祠,建于清咸丰丙辰年(1856年),占地200余平方米,有前殿后殿和一座天井,气势恢宏,保存完好,现在还是官塘佘氏族人祭祖的所在。
“嗜老佘公祠”也是香港影视红星佘诗曼的祖祠

佘诗曼的祖籍一直都被认为是中山,其实就是今天的珠海官塘。根据历史上的行政区划,从清道光七年(1827年)起,今天的官塘属于香山县恭常都所辖村落;而从民国25年(1936年)起,官塘属于中山县第六区下栅镇辖内村落。佘诗曼的祖父带家人移居香港时,官塘仍属中山县。1953年,设立珠海县,官塘才正式划入珠海范畴。

佘诗曼的祖父佘敦勇,为官塘佘氏第十六世祖,字榕庆,号公正,生于清光绪已亥年(1899年),秉性仁慈,热心公益,是乡间贤士,家族名流。1931年在官塘村创办健身体育社,还创办了官塘村“平民义学”并兼任校长,1945年他和家人移居香港。族谱对其评价“显扬宗族,克振家声”。佘敦勇共育有三子:帝全、帝森、帝宏,其中三子帝宏之女名诗曼。

  • 汕头佘氏家庙

汕头佘氏家庙是广东汕头市龙湖区蔡社社区内的一座佘氏祖祠。明末清初时修建,因修建人佘雪艳(志贞)在康熙年间担任过翰林院编修,有“太史”之称,因而名显一时。

蔡社社区原是个古村寨,位于汕头市的东北部,与潮安县的庵埠镇一水相隔。这里,韩江支流的梅溪河水绕着村寨而过,江水是碧玉色的,江面宽广。堤岸上古榕几十步一棵,树杈相接,营造出一大片清凉世界。佘氏家庙踞村寨之中,离江边不过百来步。

佘氏家庙位于韩江边,原占地面积1亩8分多,约折合1200平方米,含主座、双火巷、门前埕,很堂皇气派。300多年至今,主体结构虽保存完好,但显得空阔、坚固、单调、有沧桑感,文化味被严重破坏,连大门上的“佘氏家庙”四个字也不是原装的了。主座是三进式建筑物,“雕梁画栋”,画已荡然无存,梁和栋无恙,很厚重的木料,屋上的嵌瓷不见只鳞片爪。屋架上的木瓜雕工精细,还有几只木雕麒麟,很精美。苫板一片都无,阔阔的一座空宅。文革期间“破四旧”,很多木雕都被拆去当柴火,木雕所剩不多。主座对面的“照壁麒麟”,如今壁还在,但麒麟在“破四旧”时同样遭到破坏。后进原有3个3、4米高的龛,用于摆放“家神”,也在文革时遭破坏。

20世纪50年代以来,佘氏家庙先后作过学校、公社谷仓、大队办公址、幼儿园。

2005年,有海外乡亲回乡寻根,说不该让老祖宗的文化遗产轻易灭失,带头捐款作修缮用,本地乡亲也跟着掏腰包维修,重新装上了20片扇门。

现在,这座古祠堂(佘氏家庙)除了一年两次供佘氏祭祖活动外,主要作为社区老人的活动中心。

  • 广东普宁六斗铺述德堂

述德者,述祖德也。广东普宁述德堂,系普宁佘氏十世裔勉高、勉修兄弟为其父邦堂所修祠堂。述德堂始建于1939年(已卯年),座北向南,分金为未丑兼丁癸。

几经沧桑,祠堂残破不堪。1993年(癸酉年),在印尼的勉高长子宜南、女儿月香回乡,出资重修。

此后,每年均有祭祀。

  • 湖南桃源佘氏宗祠

桃源佘氏宗祠曾经有两座。

一是桃源佘家坪佘氏宗祠。

还是在南宋以前,就有一支佘族人落户到桃源,为当地的望族。当地人就以佘家的姓氏作为当地的地名,叫佘家坪。不久,这支佘氏在佘家坪建了祠堂,非常气派。宗祠楹联为:耕稼陶渔贻谋远,祗夔斋粟世泽长。

但佘家坪的这支佘氏族人在南宋末或元朝初便举家迁走。留下的祠堂,在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曾是佘家坪区公所、佘家坪乡政府所在地。1959 年祠堂拆除后,祠堂旧址仍是佘家坪乡政府所在地。

二是桃源热市镇佘氏宗祠。

现在尚居住在桃源热市镇的佘氏族人,是明朝成祖永乐元年(公元1403年),从江西南昌府丰城县迁来和明熹宗天启6年(公元1626年),从江西南昌迁来的。这两支佘氏族人在江西本就是一族,所以到桃源后又合并成了一族。这支佘氏族人的始祖是佘锡祚,亚祖是佘贵。清乾隆3年(公元1738年),锡祚公、贵公之后之瑜、之琳、凤生诸公,在走马坪(会同村)修建佘氏宗祠,到凤美、凤苞、凤滨、凤舞诸公手中竣工,历时43年。当时置有田产200多亩。其宗祠楹联:晋敕雁门,族盛铜陵。

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该宗祠祠收归公有。1969年4月,祠堂亦由原桃源县菖蒲公社出售给生产队折建队伍。至此,祠庙、祠产均不复存在。

2008年,由旅台的礼堂、上星、汉楚公提起,双林、楚平、高建、高华公倡议,上毛、铭衷、协望、上平、协平、丹青、高荣、小敏、高友、纯清、新云诸公响应,组建“佘氏宗祠重建工作委员会”。2009年4月2日动工,次年重阳前完工。

宗祠占地2500多平方米,建筑面积500多平方米。新增楹联有:祚元帅自永乐别丰城户走马衍雁门子孙万代,贵学士始天启离南昌居芳草创铜陵基业千秋;巍巍星鹤放眼观雁伍滚滚,悠悠界溪纵喉演铜铃声声。

评论

发表评论

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


宗祠
  • 没有分类目录
热门文章 更多->
云南澄江大河口佘氏祠堂

云南澄江大河口佘氏祠堂,每年最后一月中询召开佘氏记祖会(100)余人...

佘雪曼:香港著名诗书画家

佘雪曼 中国著名书画家、教育家。佘雪曼先生(1907年4月23日-1993年...

重庆璧山县永川地区佘氏宗亲

联谊分会成立活动会议纪要 时间:二00四年三月二十九日十点整 地...

佘氏联谊成立筹备会

尊敬的中华各省市区县佘氏宗亲们大家好! 为了进一步加强全球佘...

雁门绵世泽 豸府振家声

安徽铜陵县大通镇佘氏宗祠联 上联说相传佘氏先祖有人曾任雁门关...

佘家贡姜

铜陵市佘家贡姜厂座落在中国古铜都,铜陵白姜原产地铜陵美丽的铜官...

《艺为人生》佘春明

佘春明,男,汉族,1972年出生,云南玉溪澄江人。毕业于云南艺术学...

重庆市綦江县佘氏迁移情况

綦江佘氏家谱记载:佘氏,是大禹一个名叫雯的小儿子的后代。雯被分...

中国潮汕佘氏宗族的起源考究

由余之后系出隗姓  据《辞源》载:“佘姓,姓氏寻源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