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下佘氏出雁门”是郡望之说

“天下佘氏出雁门”是郡望之说

发布:佘定虹 发布时间:2019-11-01 浏览次数:3,886次

目前,全国各地佘氏宗亲基于各自传承已久的族谱,对于佘氏远古族源的说法不一,有认为佘姓源出江西南昌的;有认为佘姓源出安微铜陵的;有认为佘姓来自于远古人皇氏的;其中较普遍且最有代表性的,当数基于各地族谱中“天下佘氏出雁门”一语,判定佘氏是源自于山西代州“雁门”,是从“雁门”迁徙全国各地,并由此而作为“华夏佘氏一家人”的依据。针对佘氏宗亲远古族源不清的问题,广东佘氏历史文化研究会从佘姓源流入手,从余姓魏晋隋唐的族史记述中寻找旁证,离清了几方面的问题:1、佘姓起源于何人。2、佘姓起源的确切历史节点。3、佘姓晋唐年间宗房分布与余姓宗房分布的关系。4、从历史的真实存在论证了“天下佘氏出雁门”之说,是郡望连接起华夏佘氏族群,而不是各佘氏宗房自雁门迁徙各地。现就上述问题进行详述,资全国各地佘氏宗亲研讨。

首先我们应当明晰,“一家人”从广义上讲,她应当是从族缘关系而论,从狭义上讲,她应当是从血缘关系而论。所以需要从广义上看佘氏历史上的族缘关系,这是因为久远了的历史我们现在弄不明白何时何地何种原因使某一家一姓改本姓为“佘”,我们考不清当今“佘”姓在历史上为何有多个传说上的源点,是什么原因让不同姓氏走到一起成为“一家人”;比如说,是什么原因使某些缺乏史考上必须的时间、地点、人物、事件和远古世系记述这些基本要素的起源说,作为族源的说法而存在于“一家人”之中;又比如是什么原因导致“铁”姓改“佘”姓;再如为什么个别谱系记述至公元前二、三千年而在中国古代姓氏考中却寻不到她的踪迹,等等。所以需要从狭义上看“佘”氏历史上的血缘关系,这是因为从我们已掌握的族史资料中,清楚的看到华夏当代“佘”氏族人的史源主流来自于中国晋代年间的“余”改“佘”姓。假如我们从血缘和族缘的角度入手来谈“佘” 氏祖源,也许“佘”氏史考基点才能够得到较高的准确概率,从而避免族人因族史源流产生分歧而导致族内不“和”。

在这里必须指出,我们谈的是一族之源,而不是某宗房之源,因此必要抓住各宗房族谱上最具代表性的“天下佘氏出雁门”的传统观点,站在历史的高度,离清“佘”氏起源的本来面目。当今“佘”氏宗亲在祖源的问题上,大多偏离了血缘和族缘的要义,仅从 “天下佘氏出雁门” 或 “出安微铜陵”等传统说法,概以“地缘”角度来作为“一家人” 的祖源迁徙地,这应当与历史真实面貌相去较远。且不论大家是否从历史的角度去看“佘”氏族史,但很明显,这是站在传统局限的基础上,以一种形而上学的方式去看“一家人”,也许这正是各地宗亲在“一家人”的认识上,出现族内意见分歧的症结所在。这种以“地缘”而“一家人”的说法延生出诸多不合理现象,其中较突出的是:1、为什么各种不同的源流说会同时套上“雁门”的外衣?2、为什么同出雁门的“佘”氏各宗房会在族源记述上产生那么大的分歧?我们都非常明白,同一“地缘”可以不是同一家人,但是同一血缘必定是同一家人。同时,同一“地缘”可以是因同一族群的集居而生成“郡望”,也可以是因一“地”之为“望”连结起分居各地的同宗族群。从这一点上看,仅凭“天下佘氏出雁门”一语就意解为“佘”氏各宗房均自雁门迁徙各地,显然是欠妥当的。《易》告诉我们:天地之道在于和,和则万物相生;天、地、人之道在于顺,顺则兴利除弊,方兴未艾。

在这里,先自我解答一个问题:华夏“佘”氏是不是一家人?从血缘关系和族缘关系的角度讲,答案是肯定的:华夏“佘”氏是一家人!那么,“佘”氏历史的真实面貌是什么呢?我们就从“一家人”的“佘氏源流”说起。

从“佘氏源流”中我们得知,“天下佘氏出雁门”一语是出自于“佘”姓各宗房族谱,起因是晋代的余讽公或晋代的余昭元公(两人是父子关系)得皇帝敕封,而使“雁门”与“佘”氏结下历史上曾经荣耀的且当代纠结着的缘分,继而“佘”氏部份后人解读为从雁门迁徙各地。面对“一家人”的说法,历史向我们提出第一个问题:晋代史实上有没有皇帝敕改“余”姓为“佘”姓一说?接着向我们提出第二个问题:故事是出自余讽公还是余昭元公,是西晋年间还是东晋年间?继而向我们提出第三个问题:“佘”姓人在“雁门”何时何人受封,受封者是在“雁门”居住繁衍后代,还是受封的“雁门”只是连结各地族人的“郡望”? 最后向我们提出第四个问题:改姓是一家一户还是一宗一族?这四个问号串在一起只是缘于一个起因:余某人有战功于朝庭。余讽公或余昭元公在未改姓前均是姓“余”,而改姓和封地对于无论哪个氏族来说都是族里大事,为什么见不到宗亲们从“余”氏历史记述上提取佐证。我们是否可以这样说,如果说“余”氏历史上没有这种记载,那么“余”改“佘”很大程度只是一种传说;如果史有其实,那么“余”氏族史必有记述,纵然国史无考,“余”氏史也足以作为“佘”氏起源的历史证据。

在这里必须先申明:我们不是用“余”史来否认“佘”史流源,而是站在“佘”氏族史的基础上,从“余”氏史中提取出证明“佘”氏史流源的旁证,从而揭开“佘”氏史源的面纱。首先站在“佘”氏各宗房族谱的基础上,依据“一家人”中“改姓说”和“转姓说”的内容,我们清楚地看到当代大部份“佘”姓宗房的远祖是源自于“余”姓,与“余”姓历史上有着深厚的关联。下面我们来看看宋文清版年间《下邳余氏家谱》对族源的记述。

《下邳余氏家谱——余氏家谱集编流源序》——录入晋唐部份,纪年、地名作者加注。

谱牒何如而作也,汉人忧宗法之失其传而作也,盖古有宗法,立宗子以统族人,上以奉祖考而隆尊尊之义,下以联族属而笃亲亲之恩。后世宗法既废,文献无徵,汉儒乃作谱牒,纪世次、辨昭穆、别尊卑而不失其伦叙,其有关于世教也,大矣。自垂鬓时怀是四十余年,历采江南诸郡同宗谱牒,以及祖考家乘,参互稽阅,有曰无余之后,有曰由余之后,无余启后封会稽,由余罕后居晋地。析而言之,各出禹之二子也;合而言之,均是禹之苗裔也。吾虽不得生乎当时,而知姓氏之本末,吾尤幸得生乎今世,而观祖考之家乘,世次详明,图纪可考。然吾余氏出自圣禹子罕时,则以地建封,禹娶涂山,因涂有余字,故封罕为余氏。由侯罕三十八传至于由余,字季闵,仕秦穆公,封昌国侯。由余生齐,字德获,仕秦襄王为大司马。由齐五传至于廷宾,字尽忠,仕汉为中郎将。由廷宾八传至 ,顺帝时举孝廉,拜郎中。 生无颇,无颇生仁瞻、德溥,仁瞻为中书舍人,德溥待制鸿都门学,寻自免归,世居淮东泗洲下邳郡,招仁乡立德里余村泰安社。溥未离乡时,有四十二代祖坟在泗洲城东二十里,至东汉献帝初平元年庚午(公元190年),值曹兵扰攘,七月二十三卯时挚家渡江,寓床饮源,被暴风吹落玉玺盘于江中(传秦穆公赐由余之物),即跋陆驰檐,家徙丹阳。由溥三传至美,美字质夫。迄晋武帝太康元年庚子二月壬寅(公元280年),晋王睿帅舟师过三山取建业(吴国都城,今南京),美惧晋,弟诚夫守墓,甲辰偕兄椁夫避兵徙睦之遂安连里乡(在今千岛湖底),土名罗纲山,又名九雄山,居焉。由美四传至讽,匕字臣,于东晋时迁南昌,太宁初历官都尉,负显名,奏事见上。明帝忌之敕云:余字讳我,于理不顺,又为朕之敌人。乃赐改佘氏,即余字而少异之。都尉时悟上旨,因又避名为顽。佘氏得姓之源实出乎此,故世谱以鼻祖称之,为南昌其郡望也。由讽八传至略,匕字远谟,仕隋炀帝大业三年丁卯,授润洲(今镇江地域)剌史兼副西行台经历。生二子曰敬让、曰敬敦,敬让大业十年甲戌(公元614年)从上征高丽,为行军司马。生二子,曰文昌字必大,仕唐高祖,武德三年庚辰(公元620年),授陕西经历,复迁居遂安;曰文荣字君宠,仕太宗为鸿胪卿。文昌生子三,曰世玉、曰世仁、曰世信。世玉字叔宝,年四旬而卒,生子一曰钦,字永宗,又名詠,仕高宗授朝议郎,任国子博士。钦书家谱有日,钦思都尉公讽以失侯罕得姓之源,若不改正禹记永沉。钦于上元元年甲戌(公元674年)七月二十三日,至光顺门上状:臣本夏禹之苗裔也,禹生三子,启承本姓,次子罕为顾氏三子,罕为余氏,臣即罕之后。祖于东晋太宁元年甲申(公元324年),奉明帝敕云:余字讳我,于理不顺,又为朕之敌人也,宜改余氏为佘氏。臣薄读坟典,再任学官,姓失本宗二百八十余年矣(计年有误,应当是350年)。臣所受官甲虽作佘氏,然佘字与蛇音相属,有咬啮之毒甚,非因生赐姓之义,伏乞圣慈与臣改归本姓,使臣免坠禹祀。上元二年乙亥(公元675年)二月十五日,奉敕改归本姓。由钦六传至汝玉,生子三,曰日辉字景暄,德宗朝(780年-805年)为徐州萧城尉(1、今江苏徐州市2、今安微萧县),曰日光字景阳,为韶州(今广东韶关)剌史,曰日耀字景明,任鹑化令,......。(原文以下部份与“佘”史关联不大,故省略)

以上内容摘自《下邳余氏家谱》中的《余氏家谱集编流源序》,主要摘录唐朝德宗圣文帝李适公元805年前的族源记述。

从上述《下邳余氏家谱》中我们看到,余家人以准确的时间、地点、人物、事件记述了祖源及迁徙路径,同时记述了“余”氏德溥(仁瞻)世系因“余讽”之故在东晋明帝太宁元年得帝敕“余”改“佘”姓,继而记述了佘(余)钦奏请复归“余”姓。(注:1、按国史编年,东晋明帝是公元322年七月继位,年号永昌,永昌二年12月改年号太宁,故太宁元年是公元324年,甲申年。2、佘钦请复“余”姓是唐高宗弘孝帝李治上元元年,公元674年。唐代有二个上元年号,后世多误记为唐肃宗宣孝帝李亨的上元年间,公元760—761年,时值安禄山谋乱。3、依据余氏《冢斜余氏宗谱》民国8年(公元1919年)版本勘误:《余氏家谱集编流源序》中的“无颇生仁瞻、德溥,仁瞻为中书舍人,德溥侍制鸿都门学,寻自免归,”一节清代再版宋文有误,正确的原作记述是:“无颇生德溥,字仁赡,为中书舍人,侍制鸿都门学,寻自免归”)。

下面我们再从“余”氏的《泗水余氏宗谱》看余家人的记述:

 《泗水余氏宗谱——余氏谱系》——地名、纪年作者加注。

余氏本夏禹分姓,晋世南渡,属淮县兴宁乡之福泽里东寿社,社用朱书上望泗洲下邳郡、次望代州雁门郡、三望晋州平阳郡、四望邓州南阳郡,谨按大唐正观六年壬辰四月十二日(公元632年),高士廉等七人奉敕重纂天下姓族郡谱,总千二百四十有六姓,奉工内佘氏自承夏禹,裔孙本姓余,因避国讳改为佘氏,繇此兴焉,立姓以来衣冠蝉联,于当时德誉均鸣于奕世,子孙番衍居今尤盛。

一房祖畴仕秦中书侍郎,上谷郡守(今河北省张家口市宣化区),拜承相。

一房祖仁赡(德溥)仕汉中书舍人,拜青州(今山东潍坊下辖青州市)节度使。

一房祖文仕魏中散侍郎,拜淅西道(今杭州余杭县径山一带)观察使,后加中书令。

一房祖涛仕金吾将军。

一房祖蝉(余讽伯父)仕晋为尚书侍郎,后加正科,永嘉元年(西晋怀帝司马炽,公元307年)丁卯八月,赵石勤乱(八王之乱),韩暨公同过江,下庄州丹阳(今江苏丹阳市一带),遂居焉。

一房祖拱(余氏谱:佘讽第五代孙)齐人(平民之意)南史宋朝(公元420年-479年),以孝行称见孝义传。

一房祖迫仕齐(公元479年—502年)为镇西大将军,征番有功,后拜雁门凤翔节度使,封武宁(今江西永修县、武宁县一带),曰紬、曰斐、曰旺,世代文武封爵

一房祖铁仕梁为户部侍郎,拜泗洲剌史,衣锦还乡,除美兴太守。

余氏先宗谨具奏郡谱于前,祖坟在分州(今山西省隰州)太原县北三郎山下(今太原市北),墓田广十五里,守墓人家九房各有祀宇、墓记表、松柏、石碑、仪物,二十三族内有姒、夏、余、佘、徐、俞、顾、禹、侯、寇、鲍、包十二姓准不许为婚合承,鉷公后分支十七房用泗洲下邳郡云。

从上述“余”姓的《下邳余氏家谱》和《泗水余氏宗谱》的记述中我们看到几点当代“佘”氏回避不了的问题:1、“余”姓奉帝敕改为“佘”姓的确切时间是发生在东晋明帝年间,事件的人物是“余讽”。2、“余”姓敕改“佘”姓不是一人一家改姓这么简单,而是德辅(仁赡)公在汉献帝初平元年(公元190年)举下邳“余”氏族众南渡后,至东晋明帝时这130年间散居安微、江苏、浙江、江西的“余”姓宗房都奉帝敕改姓为“佘”。3、山西代州是“余”氏南渡之前的远祖居住地之一,“雁门”是“余”氏的四大郡望之一。4、“余”氏在秦、汉年间和南渡之后的南朝齐国年间(公元479年—502年)都曾有人在山西代州活动。5、“余讽”在受帝敕改姓为“佘”时只是官至“雁门”都尉,无受封将军之职,不可能有统管地方军政大权的权力。6、东晋时山西“雁门”不在晋政权管辖范围。7、自晋代到南朝初年(公元265年-420年)155年间,“余、佘”两姓无人受封雁门。8、一房祖迫仕齐为镇西大将军,征番有功,官拜雁门凤翔节度使,却是封武宁为官,即在今江西永修、建昌、奉新、武宁一带。
现在我们再从江浙一带“余”氏的古时族谱看有关的记述

《冢斜余氏宗谱——谱略》(古抄本节选)

禹王治水,而受舜禅,启接父位,封罕为余,伯侯顺天,太史不仕,眆公嘱子,由公西域,越公司户,宾公忠良,尧公神童,植公救鲤,父子同科,公孙孝廉,瞻祖渡南,禅祖迁睦,讽公奉敕,钦公复余,端公节用,恩父义公,金吾事实,文武同朝,宋盛人才,胡元不仕,大明科甲,晋传地记,蓝田书舍,雨泽流芳,霓潭古迹,余氏家廟,泗水郡始,后日下邳,地产稀奇,人神相与,先墓所在,杏堂铺锦。

蓝田在安微休宁县北离城四十里有琳、?、珙三祖坟茔,二祖派下一十八支分住十八村,皆聚族而居,各建宗祠,约记二万余家,宗谱在总祠堂,族大丁繁不能尽述,兹仅录山东青州一支以垂后世。……。

《冢斜余氏宗谱——余氏世系存疑辨》

氏族之书惟周最古,周礼小史奠世系辨昭穆,盖世系奠则知祖宗之本原,辨昭穆则知长幼之伦次,所以维持一本之意远矣。然读周本纪,周出姬姓始于帝喾之元子后稷,自后稷至文王千有余年仅得十四传,则世次之阙略不止,台玺叔均也。汉高帝纪赞,言汉出自唐而刘知几撰刘氏谱,推汉非尧之后。唐撰皇室新谱,言李氏出于咎繇,为理氏后改为李氏。夫以天汉王牒犹不能详覆世系,况编户齐氓,流传数百年之久,源分派别迁徙无常,而顾生千百载以后之世,欲溯千百载以上之宗,谓世胄可纪源委得明也,将以传信乎,抑以传疑乎。吾族余氏肇自夏禹季子罕祖,传二十一世至由公,东汉末仁瞻公南渡丹阳,西晋淳夫公迁睦之遂安,讽公奉敕改佘姓,唐高宗钦公奏复姓余,自是迁歙州,迁蓝田青州,迄宋云一公迁明州,光之公迁山阴,明初子陵公始迁会稽之冢斜,虽迁徙无定而世次昭然,故明崇祯时志遵公创订成编,不失统宗后之子孙,践其旧迹而续修之。余氏宗谱得如国史粲然可观,予甚幸焉。或曰,余出姬姓周泰伯之后,又云出自夏少康之后,皆不外上古神明之胄而世次可稽,要不若罕祖之存几希于万一也。然谓余氏源流尽得真传,必无刘李舛讹之诮者,予亦未之信。

旹(“时”通假字)

道光八年戊子十月既望
裔孙观琪谨撰

上述“余”氏族谱资料向我们展示了余姓一部自汉献帝初平元年(公元190年),至唐朝高宗上元元年(公元674年)这484年间“余”姓人文变迁的基本情况,现有资料虽然还不能展示“余”姓当年活动的全貌,却能表现出一个活动概貌。通过“余”姓宗谱的记述,我们非常清楚的看到这样的事实:1、东晋明帝年间由“余讽”受敕改为“佘”姓,“余”家人是作为大事记载入族史的;2、由于江南的“余”姓(我们不能说全国“余”姓)在东晋明帝至唐朝高宗年间都是姓“佘”,因此我们有理由把“余”姓的这段族史记述看做是对“佘”姓族史起源及宗房分布概况的记述,这对于“佘”氏族史研究来说,能起到很好的补充作用。从上面归纳来看,“余”氏族谱一方面从历史上客观的证明“佘”姓是起源于“余”姓,确切的起源时间是东晋明帝太宁初年(公元324年);也客观的证明“佘”氏各宗房是起源于“余”氏各宗房。也就是说,当年“余”改“佘”姓不是“余讽”一人一家的事,而是整个“余”姓德溥“仁瞻”世系各宗房为了回避国讳,跟着改“余”姓为“佘”姓。这样一来,“佘”姓诞生的那一天,中国的安微、河南、江苏、浙江、江西、山西一带就同时有了“佘”氏族人活动的轨迹。同时,历史还告诉我们,在唐朝高宗弘孝帝李治年间,“佘钦”请复“余”姓,各地“佘”姓改复“余”姓未尽,故形成后世二姓并行的局面。值得我们注意的还有另一点,那就是改姓时山西代州是有“余”姓人生活着的,“雁门”原本就是“余”姓和后来“佘”姓历史上的郡望。从《泗水余氏宗谱》中记述的“一房祖迫仕齐(公元479年至公元502年)为镇西大将军,征番有功,后拜雁门凤翔节度使”看,这支“余”氏记述很可能与“佘”氏昭元公宗房有着深刻的渊源,我们还将作深入的研究。仅从上述资料结合“佘”氏各宗房纷杂的流源说法分析,我们基本能清楚的看到,“天下佘氏出雁门”是因“历史性郡望”和后世形式上的“官拜雁门”而与“佘”氏结下历史上不解的缘分,而不是象现在部份“佘”氏宗房所说的那样,各地“佘”氏宗房自雁门迁徙各地。虽然如此,但我们可以肯定地说,由于“雁门”当年是有“余改佘”姓人活动的,后世“佘”氏某一宗房在南北朝至唐代年间从雁门迁出移居某地是完全存在的。

上面我们谈“佘”氏因“余讽”一人而得姓,但不只是起源于始祖“余讽”一人一家,确切的认知应当是起源于“余”氏的德溥(仁赡)世系魏晋年间分居在江南各地宗房。所以说是这一支系的江南各宗房,这是因为魏晋之前“余”姓是生活在中国北方,江南无“余”姓人生活的记录,东汉献帝初平元年(公元190年)南迁的,只有德溥(仁赡)世系宗房上的“余”姓人,从当代余姓各宗房族谱来看,不是汉末南迁的“余”氏宗房族谱没有记述与“佘”氏有关联的信息。

假如我们把“余、佘”两姓族谱的世系记述放在一起比对,我们可以看到这样一个奇怪的现象:首先,我们看到“余”姓族谱在“余讽”改姓之前是世系清晰的,唐代中后期之后的记述也是清晰的,但在改姓之后至南朝初年这120年间出现“断代记述”的现象,比如上述的“余”氏《冢斜余氏宗谱世系图》、《余氏武山世系图》、《泗水余氏家谱世系图》、《瑶坡余氏宗谱世系图》都存在这一现象。其次,我们在“佘”氏宗谱的世系记述中同样看到这一现象,比如“讽公世系”和“昭元公世系”的图谱中,同样存在唐代中期前“断代记述”这一现象,且“佘”氏谱在公元800年之前的记述存在严重的人物与历史事件年代不相符的混乱特征。我们都知道,族谱的历史记述有两种情况,一种是进行时的记述,一种是过去时的补述,从“余、佘”两姓的族谱记述来看,相对于“佘”氏而言,我们或许可以把“余”氏对唐代之前的谱史看作是进行时的记述,把“佘”姓对唐代之前的谱史看作是过去时的补述。因之,在“余”姓改“佘”姓,又“佘”姓复“余”姓这350年间,我们把“余”氏的这段族史记述看作是“佘”氏的历史记述,完全是顺理成章的。然而,无论是进行时的记述,还是过去时的补述,两姓反映出同时代的同一种谱史世系记述上的断代现象,这说明东晋明帝敕令“余”姓改“佘”姓对当时的“余”氏家族和后来的“佘”氏宗房都产生深刻的影响,这一影响所表现的是:“余、佘”氏族内的族人在谱史的世系续修上,面对族源的认同而一时间无所适从。

前面我们已经知道“佘”姓是起源于“余”姓,是起源于“余讽”这一特定的历史人物,而来源于“余”氏德溥(仁赡)世系分布在江南的各宗房,正因为这种历史原因和后世宗房门第荣誉的思想影响,或许还有更复杂的原因,造成历史上“佘”氏流源说法不一的现状。

综合上述分析,我们能够从客观的历史的存在上证明:1、当今中国的“佘”姓人口,无论从血缘的角度讲,还是族缘的角度讲,的确是“一家人”。2、山西代州“雁门”是“佘”氏各宗房历史上的“郡望”,是因“郡望”连结起华夏“佘”氏族群,而不是象一些宗房认为的那样:“佘”氏各宗房自“雁门”迁居各地。从上面我们看到的“余”氏族谱资料,结合“佘”氏的族谱资料,我们其实很容易明白,所以是“一家人”,那是因为“血缘”使我们无论各走天南地北依然是“一家人”;也是因为族缘的连结,使我们无论经历过多少历史的颠簸依然是“一家人”。

全国佘氏宗亲走到一起不容易,编写《一家人》更是一件大事,是关及到中国“佘”氏族人历史上的和未来的大事,因此有理由要求我们尽可能客观的站在历史的角度去看问题,而不是以一种主观的形而上学的观点去编写族源,特别是那些门户之见和文化占有的思想更是要不得的。在这里无妨用一段佘氏先人修谱时说过的话来作结:“虽然有志修史兴谱,亦有不可苟者,作史当以董狐为尚,续谱当以欧苏为法,而不可如郭崇韬拜汾阳之墓,杜正伦求城南之齿也,否则人且得而议之矣,又何世教之足补云”。
本文只是粗浅的从余氏晋唐年间宗房概况及改姓复姓的历史节点上分析“佘”氏起源及“佘”氏宗房与余氏宗房历史上迁徙的内在关联,研究还将继续深入,期望着把“佘”氏晋唐年间各宗房的出处一一离清。余氏史族书料由江苏、浙江、江西余姓朋友提供,在此特别感谢杭州的余耕韦先生,绍兴的余萃元先生,江西的余明丰先生等余姓朋友。

广东省佘氏历史文化研究会 撰写

2013.10.17

评论

发表评论

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


佘氏历史
热门文章 更多->
云南澄江大河口佘氏祠堂

云南澄江大河口佘氏祠堂,每年最后一月中询召开佘氏记祖会(100)余人...

佘雪曼:香港著名诗书画家

佘雪曼 中国著名书画家、教育家。佘雪曼先生(1907年4月23日-1993年...

重庆璧山县永川地区佘氏宗亲

联谊分会成立活动会议纪要 时间:二00四年三月二十九日十点整 地...

佘氏联谊成立筹备会

尊敬的中华各省市区县佘氏宗亲们大家好! 为了进一步加强全球佘...

雁门绵世泽 豸府振家声

安徽铜陵县大通镇佘氏宗祠联 上联说相传佘氏先祖有人曾任雁门关...

佘家贡姜

铜陵市佘家贡姜厂座落在中国古铜都,铜陵白姜原产地铜陵美丽的铜官...

《艺为人生》佘春明

佘春明,男,汉族,1972年出生,云南玉溪澄江人。毕业于云南艺术学...

重庆市綦江县佘氏迁移情况

綦江佘氏家谱记载:佘氏,是大禹一个名叫雯的小儿子的后代。雯被分...

中国潮汕佘氏宗族的起源考究

由余之后系出隗姓  据《辞源》载:“佘姓,姓氏寻源云,...